學童適應性傢俱:改善劏房戶兒童的身心健康(暫只提供中文版本)

可持續夥伴
兒童福祉

概述

據 2021 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香港有超過二十一萬人居住在平均僅有六平方米,被俗稱為「劏房」的分間式樓宇單位。這種狹小且侷促的居住環境,常為居民設下各種生活難題。位居高密度地區的的唐樓及舊式大廈是不少劏房的藏身之所,然而,舊式樓宇設計並非為了設立劏房而建,不少單位因而欠缺窗戶,令空氣、陽光及微氣候條件更爲惡劣。除此之外,衛生環境欠佳、缺乏樓宇管理等情況亦令劏房的住屋環境問題加劇,嚴重影響住戶的身心發展及健康。 

疫情期間,在劏房居住的學童被迫留在狹窄、雜亂及昏暗的居住環境上網課和溫習,令他們產生近視和散光等視力問題,而且大部分兒童沒有自己專屬的學習空間,需要趴在床上或使用不合身形的成人傢俱(例如:摺枱或摺凳)做功課,對正值黃金成長期的他們帶來學習、以致視力、姿勢和骨骼發展上難以逆轉的負面影響。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 2019 年 9 月與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 (J.C.DISI) 接洽,期望 J.C.DISI 利用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平台,聯同學術界、非政府組織、專業團體、社會人士、企業和政府,以改善劏房住戶健康和福祉為目標,攜手構建創新可行的方案。有別於其他社會福利方案,J.C.DISI「第九季:劏房戶兒童的身心健康」的定位是為了制定早期介入的社創計劃,以改善兒童健康和福祉,同時藉此探討香港「雙老化」(即人口老化和樓宇老化)的問題和改善策略。 

成效

項目初期,「共創工作坊」成功招募了來自十七間機構,分別具備環境建築、空間設計、醫療醫護、社區工作、學術等跨學科背景的專業及公眾人士,並透過五個真實案例、模擬房間及比例模型,讓參加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劏房住戶所面臨的問題,逐步培養同理心,並透過設計思維方法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初步合作成果為及後的「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提供基礎,進一步加強了學術界與社區之間的連結和知識傳播,為劏房問題的社會服務支援網絡帶來積極的推動力。 

承接「共創工作坊」的成果,J.C.DISI與理大設計學院、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的共創團隊合作,按照劏房兒童的需求及民間共創提議,開始探索適應性傢俱的設計,並在過程中整理出了六個設計考量,包括(一)可持續性、(二)可適應性、(三)易於使用、(四)安全性、(五)功能性及(六)人體工學或意識提升。行動項目團隊最終研發出為劏房家庭設計的傢俱套裝原型,並進行了前測和後測研究,以進一步驗證初步介入方案的效益。 

在置地公司「家基金」的慷慨支持下,行動項目升級計劃「童學習置未來」於2022年3月正式啟動,目標為超過二千名四至十六歲的劏房學童設計、生產並免費提供符合人體工學的學習傢俱,以改善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習環境,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並協助他們向上流動。 

(圖爲:由置地公司「家基金」支持的行動項目升級計劃「童學習.置未來」——為劏房家庭設計之傢俱套裝)

根據初步的硬件介入成效評估顯示,高達92%的家庭認同添置傢俱後,學習環境和設備有所改善,88%的受惠家長和學童提高了對視力和坐姿健康的意識,而73%的學童在學習上的主動性也有所提升。其中一位居住在九龍城區天台屋的受惠家長表示:「我家中的三名孩子以前經常為了爭奪摺枱做功課而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進度和成績。自添置了計劃的傢俱後,孩子感覺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學習空間,放學後開始會自動自覺坐到書桌前,挺直腰板專心完成作業。我留意到他們不但字跡改善了,成績亦比上學期大為進步。」 

過程

靈感

J.C.DISI與三間為劏房戶提供服務的非政府組織(明愛社區發展服務、救世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分析劏房居民在(一)室内空氣質素、(二)隱私和個人空間、(三)營養攝取與煮食、(四)洗衣和乾衣、及(五)兒童學習和玩樂空間等五個生活範疇中會遇到的痛點。設計團隊與救世軍合作進行了實地研究,到訪三個劏房戶家庭,深入了解他們的居住習慣和傢俱使用需求。 

透過實地研究和訪談,團隊發現居住劏房的兒童面臨多種問題,包括因缺乏適當的學習和遊玩區域而導致的不良姿勢、照明不足所引發的安全風險、以及容易分心和受干擾等情況。受限於劏房的空間限制,兒童無法充分享受玩樂時間,亦難以確立固定的學習模式。此大大減低了他們的學習動力,亦窒礙了他們的學業成績和身心發展。 

構想

「共創工作坊」的目標是透過促進跨學科知識交流和跨界別合作,循序漸進地為目標服務對象梳理最常遇到的生活難題。來自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分為五個共創團隊,運用設計思維方法分別為各個範疇提出解決方案。綜合各範疇的痛點,團隊一致認同缺乏適當的學習空間對劏房學童的影響最爲深遠。不良的學習姿勢和環境,容易引發或加劇潛在的脊椎及視力問題,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帶來無法逆轉的結果。有見及此,團隊構想利用硬件形式介入,為劏房家庭提供速效的改善方案。 

J.C.DISI與理大設計學院及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產品設計共創團隊緊密合作,進一步研發以循證設計為基礎的傢俱原型。此外,團隊也向理工大學的跨學科團隊和傢俱生產商尋求專業意見,以進一步完善傢俱設計。透過進行前測與後測研究,他們評估了傢俱改善方案對改善劏房兒童的空間意識、學習環境和身心健康的效果。同時間,團隊也與劏房住戶家庭和救世軍代表合辦社區工作坊,向社區展示傢俱初步概念,並藉此收集劏房住戶即時的意見反饋,爲求製作出能切合劏房戶實際需要的設計。 

(圖示:為劏房家庭設計之傢俱套裝原型設計)

實行

隨著「童學習置未來」正式展開,團隊以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稍早前設計的傢俱原型為藍本,公開進行招標,邀請本地傢俱供應商提供可作小規模生產的改善方案。經由專業人士組成的評審團隊進行全面評估後,最終採納了靈動家具公司的方案,並與評審及傢俱公司持續進行交流,以完善設計。 

團隊積極拓展社區網絡,在計劃期間分別與十四個地區,共二十三個地區社區組織進行合作,舉辦學童傢俬簡介會,藉此連結有需要的劏房家庭,並為他們免費送上學童傢俱套裝。 

除了硬件支援外,計劃也提供了軟件配合方案,包括由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BME)及眼科視光學院(SO)專家整合的健康資訊,以協助學童及其家長預防或及早發現脊柱側彎、駝背、近視等健康問題,並同時為個別個案提供檢查、跟進、轉介和治療服務,確保學童的健康問題能獲得適切和妥善的處理。另外,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科學系(APSS)亦利用計劃中的案例研究疫情對學童學習動力的影響,希望藉此分析低收入家庭面對逆境的韌性,並提出進一步的社區應對策略。 

計劃藉分析各區劏房的特點和劏房戶的需求,並透過跨界別的合作,倡議制定更長遠、更具成效的劏房戶支援方案,同時提升劏房戶的整體健康及空間意識,從根本改善社會問題。 

跨界別協作

項目連結了跨界別學術、社區、商界持份者,以「共創」、「行動」、「擴大規模」到「效益擴散」的模式,利用社區資源共同為劏房戶學童帶來正面影響。

J.C.DISI在整個項目中擔任知識轉移和統籌的角色,通過帶動與學術部門、社機構、設計團隊和傢俱生產商的協作,融合各持分者的意見和需求,締造跨學科、跨界別的社會創新應對方案。這個合作平台大力促進了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交流,同時亦融入了理工大學的應用研究,集結社、商、學的智慧,為社會帶來更全面的效益。 

 

 

在計劃中,各持份者在其各自的範疇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置地公司家基金」積極資助和支持「童學習置未來」計劃,以改善弱勢社群的住屋環境和向上流動性為目標,為商界確立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SR)的模範。此外,置地公司亦派出由其員工組成的「置樂助人」義工服務團隊,協助有需要的房家庭安裝傢俱,並評估他們的其他需要,進一步加強「家基金」為社區帶來的正面影響。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SD)在前期的行動項目期間持續改進傢俱原型設計,確保成品符合所訂立的設計準則。在計劃正式開展後,傢俱生產商則協助完善原型設計,提供生產方案,建立供應鏈,以批量生產千件傢俱套裝,同時在派送後提供保養和維修服務,確保受惠家庭能長期享用安全實用的傢俱。 

 

 

此外,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BME)及眼科視光學院(SO)分別在發展傢俱原型設計的期間,就燈光、視覺元素和人體工學設計提供了專業意見,協助J.C.DISI團隊製作出以兒童健康福祉為首的傢俱組件。在地區派發活動期間,學者們亦積極為房家庭提供免費健康資訊,協助學童早期預防或發現脊柱側彎、駝背、近視等健康問題,並提供轉介、治療和跟進服務。 

 

 

在計劃中合作的社區組織負責聯繫並篩選符合計劃資格的家庭,亦積極籌辦及健康簡介會,是JCDISI團隊與受惠家庭之間重要的溝通橋梁。而物流運輸團隊亦協助將傢俱逐一運送至受惠家庭的門前,以盡量減省在物流安排上的憂慮

 

 

「童學習置未來」計劃的長遠目標是擴大其正面影響力,促進社會、商業和學術界的協作,逐步形成生態圈,以跨界創新方式連結更多社會資源,創造共享價值,並持續為社會帶來積極影響。而現時房戶仍需面對其他由狹窄居住空間帶來的長遠問題,故此,我們提出進一步的倡議,包括加強房戶的支援網絡,協助改善居住環境和配套,並發展更寬敞、舒適、可連繫社區的延展生活空間,幫助房戶脫離狹窄環境所帶來種種生活限制。 

 

 

延伸閲讀:

  1.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第九季:「劏房戶兒童的身心健康」之「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按此了解更多。
  2.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第九季:「劏房戶兒童的身心健康」之行動項目,按此了解更多。

返回所有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