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法:以設計思維解決中學生英語學習問題

社創設計教育

傳統教育的學習內容大多由教育工作者擬訂,如果讓學生參與其中,又會怎樣?

於2021年3月至5月,JCDISI與聖公會聖匠中學合作舉辦工作坊,讓一班中四學生反思自身和其他同學學習英語的方法,並重新設計更合符學習需要的教學工具和教學活動。

過程

啟發思維

學生由自己出發,透過寫下不同的關鍵詞,探討自己學習英語的難處。然後,他們與設計對象-初中學生,進行訪問,了解他們的學習狀況。接著,他們把學習時出現的情緒分類,探討學生在不同學習模式中的感受,並嘗試找出他們的學習需要。

構思

為了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案,學生運用聯想的方法,首先回想自己學習不同事物的經歷,然後在每段經歷中抽取一件物件作為構想的起點,設想以學習其他事物的原理來學校英語,從而啓發出不同的學習情景,他們慢慢把這些想法放到不同的學與教方案中。

他們為了讓同學和教師體驗他們所設計的方案,便進行原型製作,簡單地展現教學工具與教學活動。例如,有些組別的學生製作互動卡牌,讓同學透過英語俚語和電影金句來增添學習英語的趣味;亦有學生以校園探險、戲劇和桌上遊戲等學習活動讓同學在不同場景中練習英語。

實行

轉移學習法 (Transferring solutions)

每當構想一個設計方案時,我們習慣只聚焦於現在的不足之處,而沒有去探索問題的根本,結果即便改善現況,也治標不治本。例如,對於很多學生來說,學習英語的一大難題,就是詞彙艱深、詞彙量不足,而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卻往往只是讓學生去學習更多的詞彙。

這雖然也能解決部分問題,但往往缺乏更宏觀、更有系統的視野,不能更全面地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而單單將問題的表徵去除,亦不等於能讓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於是,在這次構想方案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回想自己在不同範疇的學習經歷,嘗試把自己的成功方法,放到現在所面對的議題上。這背後的想法,是讓學生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找到有效的學習方法。

我們鼓勵學生從「What if/ Imagine if」的角度,將其他領域的學習方式放到學習英語上

  • 其中一組的同學想起學習和運用「潮語」的經歷,自然而然,不費吹灰之力,便嘗試把那方法放到學習英語上。他們發現潮語具形象化的特點,有助引起興趣,而當中看似奇怪的語句,亦因看來不明所以而較易引發同學主動思考。有見及此,他們便設計了一副「潮語卡」作為教學工具,將英文俚語及諺語以生硬的中文翻譯過來,配以圖案,讓同學以生動的方法認識英語文化。
  • 而在製作「潮語卡」的過程中,他們亦意外地發現有些中英文字詞,驟眼看來意思一致、但解釋卻不一的俚語,如「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中文字面上直接對應的也有「水過鴨背」,但英語用法多指對他人的批評置若罔顧,中文則可解作漫不經心。這些主動探索的過程都加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