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處理中心:以系統規劃方法促進社區共融

社會共融

已計劃興建的洪水橋多用途廢物處理綜合大樓個案研究

概述

社區共融廢物處理中心(以下簡稱SIWMH)的社區設計結合了「用家為本」及「人性化」的原則,為未來社區廢物處理的發展提供願景。

SIWMH的設計方案倡議「由下而上」的參與方式,邀請公眾參與構想過程和諮詢,亦參考民間及業界的回收項目與措施,了解社區對一個社區廢物收集與回收空間的期望和想法。項目團隊並邀請建築師和設計師參與設計過程,最終將多個界別的想法化成具體的設計方案。

2019年,食物環境衛生署計劃在洪水橋興建一幢六層高、結合廢物收集及回收設施的多用途綜合大樓,而SIWMH就是以這幢綜合大樓的規劃為藍本,進行設計的個案研究。對政府而言,興建一幢集廢物收集及社區回收中心於一身的綜合大樓無疑是個新嘗試。

新設計包括大樓外觀設計、地面至二樓的空間規劃,以及天台用途。設計將SIWMH的不同空間部份相互連接,能更有效地發揮協同效應,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

大樓設計的其中一個關鍵目標是加入社會共融元素。整個設計過程優先考慮清潔工人及回收工人的需求,為他們建造設施,提供有尊嚴的工作環境。除此之外,設計也加入了新元素鼓勵公眾參與日常回收活動,推廣減廢理念,從而提高處理中心的使用量,促進與社區的聯繫。

成果

SIWMH的規劃及設計方案在社區廢物處理的未來發展有以下幾項創新啟示:

  • 展示政府綜合大樓可透過有效的空間設計,將廢物處理、回收過程及社區參與集於一身;
  • 彰顯對清潔工人及回收工人的關懷及尊重,改變大眾對廢物處理及清潔行業的負面觀感;及
  • 提供運作空間與指南,鼓勵市民自發主導回收活動。

社區共融廢物處理中心的社區設計研究結果卓越,榮獲香港規劃師學會周年大奬2021的銀奬。

過程

靈感

項目採取由下而上的方式了解工友的痛點及社區的實際需要,從而界定及闡釋不同用家和功能之間的正面空間關係。來自不同背景的持份者及專家,包括公眾人士、建築師、學者、社區環保團體、關注團體及回收專業攜手參與整個項目發展。社會參與過程可為公眾賦權,為他們所居住的社區制定措施,直接帶來變化,從而加強其對社區的歸屬感。

洪水橋多用途廢物處理綜合大樓興建計劃

隨著政府計劃在洪水橋興建新的多用途廢物處理綜合大樓,加上環境保護署積極建構「綠在區區」社區回收網絡,可以預期廢物處理及回收綜合服務系統將會在社區層面成為未來趨勢。

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一覽
  • 在元朗洪水橋洪元路及洪平路交界,建造一幢多用途廢物處理綜合大樓;
  • 藉著建築及空間設計,構思包括大樓外觀、地面至二樓的空間規劃及天台用途;及
  • 這幢新式廢物收集中心將會服務洪水橋新發展區內約218,000人,包括新增人口約176,000人。
將廢物棄置及回收設施融入廢物處理中心

根據多場公眾參與活動及持份者會議討論所得之結果,項目設計指引共分為兩類:有關清潔工人需求的設計指引及有關回收再造設施的設計指引。

大樓內的不同區域均具備不同功能,能滿足不同持份者的需求。在精心規劃下,不同功能的區域互相連接,以產生協同效應,提高整個系統的效率。

01 社區大堂 這裡是進入整棟廢物處理綜合大樓的第一個接待點,公眾人士和員工可經社區大堂到達大樓不同的地方,進行廢物處理工作。

02 多用途公共空間 這個公用空間可讓附近居民分享自己環保生活習慣及廢物處理心得、將丟棄物加工製作轉化為有用的物品,並與其他人交換升級再造物品。環保團體亦可租用這個空間舉辦活動或舉辦主題資訊展覽。

03 工友專用區 清潔工每天開始工作前,可以在這裡作準備;完成一天的工作後,再次回到這裡更換及清洗衣服。

04 回收工場 工友會在這裡將已經完成初步分類的回收物進行二次分類、清洗及儲存。

05 廢物處理區 從社區收集而來的公眾廢物(由街道清潔工、垃圾收集車輛或由公眾人士直接帶來的垃圾)都會存放在這裡,以待進一步整理及處理。

06 員工休息室 這是員工專用的區域,清潔工經過一天辛勞的工作後可以在這裡休息,與其他工友聯誼,建立對工作的歸屬感。關顧清潔工的團體偶爾也可以在這裡探訪清潔工友。

理想的綜合互通系統
各個區域之間的關聯
  • 主要道路上有入口直達社區大堂,以方便舒適的格局迎接公眾進入廢物處理綜合大樓
  • 社區大堂與多用途公用空間相連,以便進行各項公眾參與活動
  • 多用途公用空間及回收工場有視覺上關聯,強調兩個區域皆與廢物回收有關,但同時兩個區域是分隔的,以免處理回收物的噪音和臭味傳到公用空間
  • 多用途公用空間與員工休息區毗鄰,鼓勵公眾及清潔工之間有更多互動及交流
  • 服務通道作緩衝區以分隔工友專用區、公用空間及廢物處理區域如廢物儲存及處置區域和回收工場
  • 工友專用區與員工休息區相鄰,方便工友在工作期間小休
  • 為節省空間,回收工場與廢物儲存及處置區域共用貨物裝卸區,方便收集附近居民送來的大件回收物
  • 廢物儲存及處置區域和回收工場內設有四處流通的通道,方便籠車、手推車及垃圾車出入,這兩處亦設有分界標示清晰的停泊區,方便停放不同運輸工具

規劃系統

 

規劃系統是本項目最重要的一環。在地區規劃興建新式廢物處理中心涉及多方團體及持份者,例如是不同的政府部門、洪水橋新發展區居民、社區組織、工友以及民政事務專員,而上述的系統規劃便清晰展示了不同團體的需求及關注點。

為了促進溝通,鼓勵並推動創新社區設計,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提出以下工作模式,以供未來參考:

 

執行

 

公眾參與及持份者諮詢

 

為了更有效執行具前瞻性的社會創新項目,社會上不同持份者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探討最佳合作方式。經過試行設計多用途廢物處理綜合大樓後,我們深信團體之間的信任分工十分重要,這些團體包括負責社會創新的大學部門、相關政府部門、社區組織、專業人士(建築師及設計師)及本地居民。一方面,如僅靠本地居民及外行人來完成項目設計乃是不切實際的做法;但另一方面,我們亦不能讓專業人士閉門造車,單憑專科知識建造所有東西。因此,我們有必要找出適合社會創新項目的執行方式,以讓各持份者能互相信任,維持角色平衡,有效參與及推動項目。

返回所有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