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從2021年的社創「騷.In.盧」第十一季開始,研究以空間審計(Place Audit)推動長者友善社區規劃,為記錄和整合社區中不同背景和年齡層的用家體驗而設計出一套社區評核指標。有別於傳統只著眼最低標準的設計指標,此評核指標則強調以人為本並更重視使用者痛點。
空間審計(Place Audit)即是使用系統化的方式來收集居民對社區意見,將社區「用家體驗」轉化成數據和洞察觀點,歸納出社區生活面臨的痛點,嘗試由下而上的將居民意見帶入社區規劃,實行參與式共同設計。
J.C.DISI提倡的空間審計過程包括長者友善社區評核指標(Assessment Indicator)、實地考察(Observation),以及事後解説(De-briefing)。J.C.DISI團隊嘗試過不同的實行方法,完善審計制度,以收集完整的用家意見。
時至今日,項目團隊仍在修訂和完善空間審計方法和系統,而社區評核指標(下稱指標)亦從版本1.0發展成版本2.0。以下將會進一步探索評核指標的發展歷程。
成果
在2021年,項目團隊參考不同的國際案例和建議守則,並與本地不同的跨界別持份者合作,簡化國際專業指標且加以修訂,成爲本地化(localised)和符合香港語境的社區評核指標1.0。它將長者友善空間劃分成不同空間維度,包括居所、住宅大廈、休憩空間、商場等七大場景,並分成不同評估方向,例如安全度和長者友善程度等,以更全面和具深度地收集社區痛點。這不僅讓相關社區建設者在建設新社區和舊區重建的時候,能以證據爲本去發展社區,更是一個將「用家體驗」帶入規劃殿堂的初嘗試。
在收集公眾意見後,修改及調整的指標2.0亦將於2024年末推出市面,供業界人士使用。
過程
靈感
評估指標旨在由下而上的將居民意見帶入社區規劃。項目團隊帶著如何讓「街坊」能有效地參與評估和提供意見的疑問,於2023年重新審視指標1.0。
團隊進行指標1.0測試後發現,公眾大多認為指標内容過於專業化。以指標1.0采納五級評分制爲例,受訪者難以完全明白微小分數之間的差別,而長者通常只選1分或5分;另一極端情況則是回答者過於注重分數。這兩種情況都增加了受訪者的負擔,團隊亦難以獲取最重視的「答案背後因由」。團隊又發現問題句式會令受訪者感到困惑。譬如,有關「路面平坦」的評核中,數位受訪者均指出,即使是同一段路面,其狀況也可能截然不同(例如,街道前端可能非常平坦,但到了尾段則可能相反)。又比如,「我認為有足夠的綠化」,受訪者對「足夠」的定義感到困惑,這些字眼顯然令他們在回答中造成了猶豫。
於是,J.C.DISI項目團隊在2024年開展新一輪行動計劃 —— 「造就適老化社區」,與不同社區中心合辦「城市遠足」活動,讓參與者在每個地點進行現場觀察和討論,並使用評估指標整理過程中的個人感受。透過記錄他們的體驗和痛點,讓日後的社區規劃者可以理解實際使用上的問題,從而在設計階段避免痛點或替他們解決問題。
構想
在完善指標1.0的過程中,團隊首先調整了意思含糊的評核句子,改善表達方式和措辭。然而,團隊很快意識到,如果受訪者對評核指標的陳述沒有共鳴,便無法反映其面對的痛點,甚至會忽略了需要改變的迫切性。因此,團隊修正評核指標「問問題」的角度,以用家經驗和痛點爲主,希望籍此了解現有的社區條件是否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針對指標1.0的痛點,項目團隊亦做出下列改善措施:
「在地化」處理提問 – 項目團隊邀請;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持份者組成專家小組,包括護理學、社會工作、城市規劃等,一同審視指標1.0中的評核句子,包括簡化問法、刪減技術性的提問等,讓句子更「貼地」、容易理解之餘,也更符合香港實際情況。
改良評分制度 – 所有評核問題由五級評分制改為二元選擇題。此外,評核句子由環境陳述,換成以使用者角度出發的「主觀陳述」,例如「道路是否平坦」直接改成「我曾在路上跌倒」。這種問題設計旨在讓受訪者更能理解提問,從而分享他們的真實感受。同時,亦刪減了部分客觀描述的問題,改以「城市遠足」活動來做實地考察,並由訪問員記錄結果。
實行
在2024年7 – 9月,項目團隊與不同社區組織合辦活動,將不同類別的評核指標測試帶入社區,進行用家測試。這些活動讓不同持份者化身成「社區審計員」,識別在「居家安老」(Ageing-in-Place – AIP)願景下,社區中尚待改善的關鍵領域。過程中,項目團隊發現每個評核範疇涉獵的層面都非常廣闊,只用一份問卷難以涵蓋所有評估範疇,短期內難有顯著的成效。於是,團隊在評核指標之外新增「使用者手冊」(User Manual),讓訪問員和受訪者亦能了解評核指標背後宏觀的觀點。手冊內詳細解釋每個評核句子的意思、最佳實踐和相關文獻,讓社區實踐者能帶著指標2.0和使用者手冊,便能自行在社區開展空間審計工作。同時,亦可供年齡友善社區規劃的相關持份者參考。
項目團隊還與明愛荃灣社區中心合辦「培訓師培訓工作坊」(train-the-trainer exercise),希望透過訓練讓更多社會工作者及相關業界人士作爲先導者,接觸、認識和掌握這套評核指標,從而成爲「培訓師」,向區内不同背景和年齡層的市民推廣,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社區審計員」,藉此提高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