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改善.家:未來兒童之家的設計(暫只提供中文版)

兒童福祉

概述

小改動、大意義 —— 在不改變空間結構的前提下,如何微調空間功能分佈和設計,以促進用家的使用效益呢?

「兒童之家」是由社會福利署管理的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為因家庭問題而未能得到適當照顧的照顧4-18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提供家庭式照顧。大部分兒童之家建於三十多年前,部分設施較陳舊和設備款式過時,且社會發展迅速,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需求轉趨複雜,因此整體兒童住宿服務也需與時並進。

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與建築設計事務所c-lab (HK) Ltd, 即LWK + PARTNERS社會創新和社區設計工作室分部合作(下稱項目團隊),以一間真實兒童之家屋址為藍本,以用家參與(user engagement)、實證爲本方法(research outcomes)和「創傷知情照料」(Trauma-Informed Care)作爲設計基礎,深入了解4-18歲不同舍員的需要,利用空間整合和「以舍員需要為本」的設計原則,重新構想規劃「兒童之家」環境(標註[1]),以提升舍員成年之後便要離家獨立生活、自理的能力為目標,改善住戶的身心健康,讓舍員、正、副家舍家長(標註[2])、社工及前線員工都能受惠。

成果

是次行動項目不止於制定設計考慮及空間設計概念的計劃,更希望從用家角度重新反思環境改善工程(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Project (EIP))的可塑性,讓社工明白如何摒除技術性障礙,在有限資源及環境條件下,實現持分者對家舍的期望。行動項目亦將融入創傷知情的設計考量和WELL健康建築標準TM(標註[3]),減少兒童之家的負面刺激,創造以強項為本的室內空間,支援舍員的健康成長和個人發展。同時,團隊也嘗試探討打破現有人數分配的限制及探索跨樓層使用空間的可行性和成效,為未來的家舍和其他兒童住宿服務單位提供參考。

過程

靈感

2020年,J.C.DISI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團隊邀請,從社會創新角度探討兒童之家議題。2021年開始「騷‧In‧廬」2.0 計劃,J.C.DISI隨即展開研究,向不同兒童住宿照顧服務單位了解機構的現況和難處,從兒童角度出發,尋求創新方法改善兒童之家環境,增強家的感覺,以及回應業界面對的難題。透過舍員、正、副家舍家長、社工及前線員工用家參與, J.C.DISI與 c-lab的設計主要針對以下痛點:

  1. 家舍中八位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住戶有不同照顧需要
  2. 兒童及青少年的家庭背景轉趨複雜, 具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及青少年比率日趨偏高 ,當未有適當技能和資源時,更加難應付不同兒童及青少年的需要
  3. 家舍整體人手資源十分短缺 
  4. 家舍住屋環境設計限制 
  5. 疫情爆發防不勝防 
  6. 十八歲以上「離院生」的支援不足

除了探索兒童的心理支援和空間配合之關係,J.C.DISI更積極探討前線社工和家舍家長遇到的困難,以及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體制,嘗試解決服務痛點。

構想

兒童之家的主要用家是舍員、家舍家長和社工,於是項目團隊舉辦了一系列的用家參與活動,以自願和平等參與為原則,讓不同年齡和背景的用家都能充分表達意見。

(圖示:上述項目時間線反映了用家參與和環境改造設計的相輔相成。)

除了用家參與之外,項目團隊也將「創傷知情照料」(Trauma-Informed Care)等兒童照護理念貫穿整個設計過程,以更好地回應不同成長經歷的兒童需要。項目團隊爲此歸納出以下的設計考慮:

  • 以兒童和青少年為本的角度,重新思考空間和設計布局。例如,提供私人空間及社交互動空間、與年齡相稱的設計,在家舍公共空間功能設計上保留「一房多用/ 一物多用/ 一層多用」,包容各人的空間需求。具有彈性的空間使用也為未來新舍員的加入做好準備。
  • 通過設計消除負面感官刺激,以支持兒童和青少年情緒管理和建立韌性。室内空間環境如通風環境和燈光照明情況,看似細節,但對高敏感人士而言則容易造成刺激,不利管理情緒。因此項目團隊亦注重多感官環境設計的平衡及佈局。
  • 揉合創傷知情的設計考量,增加兒童和青少年的依附感。以提供多層次及可分類的收納空間,採用整套的上床下桌組合,讓舍員保留私人空間,在佈置和管理個人空間的同時,也是培養個人自主和歸屬感的契機。
  • 早籌劃環境改善工程,打造以強項為本、符合現代生活條件的環境設計。大部分兒童之家建於三十多年前,部分設施較陳舊和設備款式過時。提升兒童之家單位的配置,以應對未來技術發展至關重要,例如可促進小組遙距學習,支持兒童及青少年的學習和發展,並減輕兒童之家員工的照顧壓力。由於裝修後加建非常昂貴,有時甚至不可行,因此清楚地瞭解所需的最低空間要求和設施升級將有助於設計師和承建商進行環境設計和成本估算。
(圖示:兒童之家的環境改造之前後對比。)

實行

透過深入的用家參與活動,項目團隊透徹了解兒童之家在室內環境、支援舍員身心和個人發展上的限制。此行動項目不僅是一個兒童之家的室內裝潢工程,而是由環境改善工程的設計開始,開啟一個契機讓相關持分者重新想像和全面檢視兒童住宿照顧服務的供應及不同的創新可能。

行動項目展示了兩個設計方案,設計方案一以年齡及性別分層,設計方案二雖然都以年齡及性別分層,但除了底層維持容納8名舍員,會調低二三樓家舍可照料的人數至6名舍員,提升每名舍員的人均空間,亦減輕家舍職員的照顧壓力。雖然這次空間改造行動項目以一間位於「典型和諧二型」公共屋邨、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的家舍為藍本,但其設計原則和概念可應用於其他兒童住宿照顧服務。

(圖示:設計方案二建議調減第二、第三層的舍員人數,以提升人均居住空間。)

項目團隊總結出在兒童之家環境改造的8大設計原則,而「兒童參與」、「創傷知情照料」(Trauma-Informed Care),和WELL建築標準™也是貫徹始終的重要因素,探索以空間改造促進身心健康的潛力。

「創傷知情照料」(Trauma-Informed Care)

在空間改造中考慮到參與者的潛在的個人創傷經歷。

關注到兒童之家的特性,團隊在設計過程中大量引入遊戲化溝通方法加強舍員參與感,也不忘設定創傷知情為設計原則。在這個原則上,設計空間會更多地尊重使用者,考慮他們可能存在的創傷,避免引發創傷記憶或不適感。這種做法能增加使用者的安全感和舒適度,通過識別並回應可能引發創傷反應的設計元素,幫助使用者感到更安全和放鬆。

 

同時,這方法也能提高設計的包容性和可及性,增強使用者對空間的認同感,增強使用者對空間的歸屬感和依附感。

 

 

標註:
[1]「重塑未來兒童之家的設計」社創行動項目是社創研討會第十四季:「兒童之家‧同行創路」系列的一個社創行動項目。該研討會及共創工作坊將探討社會如何支援兒童之家服務的工作者,為居住其中的兒童與青少年,提供關愛的環境,協助他們為未來離開兒童之家後生活作準備。
[2] 舍員指的是「兒童之家」居住的兒童及青少年;家舍家長是受社會福利署資助的工作人員,為舍員提供日常照顧服務。

 

 

延伸閲讀:
1.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之第十四季:「兒童之家‧同行創路」的概覽研究,按此了解更多。

返回所有C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