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口結構老齡化是中國鄉村社區常見的問題,空間適老化改造也越來越受重視。「適老化改造」概念在城市更爲流行,但是在農村社區卻非常新穎,時有與農村傳統有所抵觸。
「鄉約在地」是源於廣東省韶關市的社會企業(下稱項目團隊),致力以社會創新行動推動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主要以「共創設計」解決問題。項目團隊於新龍村推動「家居適老化改造」項目的過程中,開始思考:如何在農村社區中推廣這個嶄新概念,讓它「入屋」,更有效地改善農村長者的生活質量呢?
於是,項目團隊決定為23戶「特困老人」(即60歲或以上的獨居、孤寡、高齡、重病、殘疾、經濟特困等長者)進行家居適老化改造的同時,同步改造公共衛生間爲「樣板間」(備註1),加强所有村民對「適老化改造」的理解,「空間改造」與「意識啓發」兩者相輔相成。
成果
「鄉約在地」基於鄉村安全衛生間的宣傳設計項目(下稱項目)的成果可以空間改造、意識啟發和行業影響三大方面來分析:
空間改造:於新龍村興建公用衛生間,作爲推廣居家適老化措施的樣板間。
意識啟發:「樣板間」讓適老化改造「看得見」,並讓村民體驗,從而提高他們對適老化改造的接受程度。這是韶關市首個農村適老化改造試點項目,因此吸引不少相關持份者參觀,服務附近村鎮約5,500人。
行業影響:團隊將項目成果歸納成宣傳工具包,協助社區工作者更有效地推廣適老化改造概念,以及識別改造需要。這套工具包現已推廣至全中國,並在四川省雅安市鄉村普及使用。
過程
靈感
在「鄉村振興」的中國政策背景下,不少基金會發起並開展農村的居家適老化改造的計劃,為農村的「特困老人」進行居家改造。「鄉約在地」項目團隊選擇在有著典型人口結構老齡化問題的新龍村開展家居適老化改造項目。
在家居改造的過程中,項目團隊發現農村「家居適老化改造」存有共通的困難:
- 現有的居家適老化改造指南主要由城市房屋建設的經驗歸納而成,缺乏農村居家適老化改造的參考。由於城鄉建築格局的差異,城市適老化標準不可直接套用在農村社區。比如鄉村的廁所多位於院子,而非房子內。
- 農村長者對「適老化」認知度及「居家改造」的接受程度偏低,而現行的「居家適老化改造」建議經常與農村傳統習俗有所抵觸。門檻石就是一個顯著例子。站在「適老化」的角度,門檻石是輪椅人士進出的障礙,但在傳統文化而言,這卻有「擋煞」作用。
於是,項目團隊意識到「溝通」和「意識啟發」是推動鄉村適老化改造的重要一步。因此,項目團隊轉念從「宣傳」出發,讓更多有需求的農村家庭和相關持份者(如當地政府機構、村委、社區服務單位,甚至施工單位等)先理解和認同農村適老化之必要性,隨後學習適老化改造方法,並在社區實踐。
構想
「鄉約在地」先招募跨界別人士組成共創團隊,包括老齡化研究、設計、傳理等學術專業人士,社工、新龍村村民及「村工」(即當區工作者),共創設計新龍村的適老化改造宣傳設計項目。
共創團隊在前期的調研發現,衛生間是長者日常生活中受傷風險最高的場景。而當地村民的溝通習慣以「眼見為實」,所以團隊決定將「適老化」這個艱澀的概念轉化成「看得見」並能體驗的實物。
在2023年3月起,共創團隊就以公共衛生間爲體驗平台,並附以宣傳溝通工具包,在新龍村推廣家居適老化改造。
實行
共創團隊首先入村走訪23戶「特困老人」家庭,了解適老化宣傳溝通的難點並篩選出農村典型的適老化改造痛點,如老人上下樓梯的隱患、家中緊急求助的問題、夜晚照明不足,浴室地面濕滑等。在了解農村長者的普遍觀念後,就開始規劃「適老化」公共衛生間建設、概念宣傳方案。
公共衛生間作爲「適老化」概念宣傳的平台,當中採用的措施和設計必須具有可行性,才能讓這個概念「入屋」和鼓勵村民應用於現實生活之中。例如:設計有防摔功能和無障礙的路線,並採用鄉村家庭會實際選購的設施產品。
一系列便於宣傳溝通的工具也應運而生,如文字類指南、趣味性短視頻、琅琅上口的打油詩及可視化標識牌。
在共創過程中,這個公共衛生間樣板間就如「原型設計」,共創團隊在當中收集相關持份者(包括村民和助老社工)的使用意見,並按此不斷修訂適老化衛生間的設計方案,以及農村適老化改造的宣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