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結果 “積極老齡”

Case

跨世代自助俱樂部:以社區爲本推廣積極老齡生活

概述 國際助老會(HelpAge International, 簡稱HelpAge)近40年來一直在亞洲地區發展項目導向的老年人協會(Older People’s Associations,簡稱OPA)。在發展的首20年,HelpAge所建立的OPA,致力克服不同地區在醫療健康、家庭護理、生計需求等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在2005年,HelpAge已在亞洲超過九成的國家建立了數千個項目主導的OPA。 然而,項目團隊一直抱有一些疑問:OPA的工作到底是否真能對應當地人的需求?抑或只是滿足了項目和捐助者的需求?而項目結束後社區又會變成怎樣?為甚麼明明是本地項目,OPA卻沒有當地人民的參與?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項目團隊在2005年評估了OPA模型,針對項目設計提出修改,並邀請不同的社區代表、合作夥伴及當局參與過程。 成效 解決方案旨在進一步改進OPA模型,以滿足下列目標: 1. 獲得當地人民大力支持; 2. 項目滿足可持續發展的性質;及 3. 可根據需求靈活擴展項目規模。 自2006年起,根據上述改進後的模式所建立的OPA皆被命名為Intergenerational Self-help Clubs (簡稱ISHCs)。這個新名字由當地人民提議,重新起步的項目希望讓現在和未來的長者都能受惠其中。ISHC的營運和財務全由當地社區自主管理,其工作範疇亦由社區成員自行決定,以確保所推進的工作能符合當地人民的真正需求。ISHC所舉辦的活動多元豐富,如文化分享會、互助互勉計劃、定期體檢和健康教育、提升社區質素的項目、跨代學習,以及與地方官員和法律人員對話等等。…

膳深軒:年齡友善社區廚房(暫只提供中文版本) 

隨著人口老化及人均壽命延長,香港勞動力亦趨向高齡。然而本地勞動市場是否已準備好面對勞動力老化的挑戰? 概述 「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社創行動項目在「十萬分一」社創研討會第二季:「關懷長者就業」主題下誕生。在2019年,由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東華三院、和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社會設計課程「設計社會及文化事業」(SD4306) 合作,由一口設計工作室(One Bite)擔任設計顧問,以社區廚房「陳婉珍第三齡義工中心暨膳深軒」(簡稱「膳深軒」)為實驗基地,以設計思維的方式,改良爲一個「年齡友善」的工作空間和社交環境。在共創過程中,項目團隊積極招攬來自不同年齡和界別的多元化聲音,包括餐飲和設計等界別人士、年輕人和長者,提煉至全面的《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實用指南》。  常聞:「從一粒沙看世界」,這個項目以社區廚房爲出發點,找出年齡友善工作環境的原則,進而推動改善香港長者就業處境。  成果 協助長者融入職場,需要兼顧的面向比起一般居家安老設施不一樣,這亦是「膳深軒」項目的獨特之處:長者既是飯堂的職員,也是服務對象,因此團隊無論在考慮廚房佈置、送餐流程以及用膳體驗,都必須兼顧不同的需求。  人煙稠密且人均壽命較高的香港,缺乏年齡友善的工作環境例子 —— 在「膳深軒」中營造年齡友善的工作環境和用餐空間的嘗試,長遠有助社會建立積極老齡化的氛圍。在眾多工作場所中,飲食業可謂是細節繁複、常有安全隱患的行業,團隊在飯堂營運和空間改造方面的部分建議具有兼容性,將有助其他行業營造年齡友善工作環境。 團隊在研究結束後,整合了對社區廚房營運和空間使用的改善建議,並撰寫成《年齡友善的社區廚房實用指南》,提供共110條可分短、中、長期推出的年齡友善改善原則,讓業界參考。此外,J.C.DISI亦為「膳深軒」執行14項改善方案,例如在階級和洗手間安裝扶手,在餐桌安裝拐杖扣,坐椅上配置旋轉椅墊,設計實用制服予金齡的義工等,使「膳深軒」無論為工作人員或用餐的長者,都實現年齡友善方案。 該《指南》亦獲職業安全健康局向其飲食業及旅遊業安全及健康委員會推介,而「賽馬會齡活城巿」計劃亦在其出版《長者及年齡友善城巿──餐飲篇》內介紹對「膳深軒」的改造項目和《指南》內容,並安排香港商業電台及關注香港人口高齡化的慈善機構「大銀」,協助宣傳及推廣。  過程 靈感 項目團隊留意到社會老齡化的現象,發現隨著社會狀況改變,銀髮就業成爲不可避免的趨勢,遂意識到職場亦應該與時並進,不能忽視人會因身體狀況變化,例如廚房的工作環境容易釀成工傷,年長朋友更易受傷,傷後身體難以迅速復完,亦可能帶來深遠影響。團隊因此希望設計樂齡社區廚房,提供一個安全愜意,同時能歡聚共享的社區。  構想 「膳深軒」是東華三院旗下的一所社區飯堂,主要為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士(長者居多)提供膳食,每天供應共二百多份午、晚餐,供堂食與外送給社區中有需要的人士,同時,飯堂亦招募年過55歲的「第三齡」(備註1)退休人士作為義工與職員,參與廚房、飯堂及中心運作。雖然「膳深軒」空間不大,從廚房到用膳區,改造的空間和細節並不少。項目團隊特意規劃共創流程,以容納多元化聲音,找出痛點和提出解決方案。  實行 項目與社會設計系課程合作,「設計社會及文化事業」的學生分成六組,先從實地考察開始,了解「膳深軒」的營運模式,與當中各持份者的需要。J.C.DISI…

銀齡社創計劃︰助銀髮一族再創社會及經濟價值(暫只提供中文版)

概述 隨著全球老齡化問題加劇,如何發揮銀齡勞動力成為重要議題。不少踏入退休年齡的「銀齡人士」(即50歲以上的中高齡人)(標註[1])仍然精力充沛,希望能夠繼續工作,甚至創業。「銀齡創業」在很多國家已經成為趨勢,因為它可重建長者工作的價值,翻轉「年紀增長等如老化」的觀念,幫助銀齡人士透過不斷學習、再工作和再創業,助其建立自主工作的尊嚴。  有見及此,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以銀齡人士創業為主題,於2020年9月起開展「銀齡社創」項目(下稱項目),糅合精益創業(Lean Startup)和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精粹,以實驗和「試錯」的精神,推敲需求真確性和社創方案可行性。項目公開招募50歲以上的「社創初哥」,從組建團隊、構思項目,再到概念實證(POC)參與社創培訓,讓銀齡人士一展創業抱負。  成果 項目培育了七個50+社創團隊,一共32位銀齡創業家,他們大部分不曾有過創業經驗,但人生與工作資歷豐厚。J.C.DISI透過一系列的培訓講座和工作坊,爲他們提供社會創業的學習和實驗社創計劃的機會。最終,七個社創團隊都成功於2020年11月28日向評審團分享其社企意念和實驗成果,當中三個社創團隊獲得J.C.DISI預設的5萬元起動基金,並進行為期六個月的社會創業項目試驗與實踐。直到2024年,三個得獎團隊中有兩個由銀齡創業者掌舵的社創項目仍在運作當中。  透過創立新的社企項目,使銀齡人士發揮專長、貢獻社會,從而維持他們的經濟自主性和社會參與感,即為是次「銀齡社創」計劃的目標。  過程 靈感 J.C.DISI項目團隊發現,香港公共政策和非政府組織多從健體或社交活動相關的服務等範疇,探索「積極老齡化」觀念,但「銀齡人士創業」支援卻鮮有涉獵。香港的人口老齡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50至74歲年長者的人口從2015年至2019年短短四年間,從總人口32%上升至34.2%。香港現代銀齡人士的一大特點便是教育水平相對高,但是與全球同齡群組比較(標註[2]),他們的創業率較低,反映「銀齡創業」在香港仍未普及。  銀齡人士退休後雖然精力充沛,但常常缺乏適當的創業支持和資源(標註[3])。J.C.DISI受此啟發,第八季以「銀齡社創」為主題,探索銀齡人士社會創業的可能性,鼓勵銀齡人士退而不休,試驗以「銀齡創業」來推動香港的積極老齡化氛圍。  構想 在構想過程中,J.C.DISI團隊提出了綜合支持多種方案,如創業培訓、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考慮到長者缺乏一套全面的創業支持措施,最終決定將所有獨立方案結合,成為一連串涵蓋從培訓到資金、技術等方面,為銀齡創業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實行 整套為銀齡創業者提供的創業支持措施,包括社會創業講座、共創工作坊等活動,傳授創業技巧和專業知識,也關注如何利用設計思維來設計和改良產品。透過持份者訪問,J.C.DISI發現銀齡創業者常見問題包括:資金不足、缺乏社創基礎理論和技術。於是量身訂造一套系統化的創業培訓,包括邀請成功的創業家分享經驗,邀請律師和創業顧問講解社企必備知識。最後,邀請不同創業和慈善基金會組成評審團隊,並由他們評選出三個最具潛力的銀齡社創項目,授予5萬港元的初創起動資金。  第一階段(2020年9月): 社會創業講座,為長者提供有關銀齡創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創業方向、風險管理、尋找資金等等。  第二階段(2020年10月): 共創工作坊,與4至5人一組的長者團隊一同學習設計思維工具,並活用所學來制定社創項目方向,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