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性社會房屋實驗︰前聖公會赤柱小學活化改造之旅(暫只提供中文版)

社區資源
社會共融

概述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2018年宣布發展過渡性房屋等6項新房屋措施,主要為正長期輪候公屋及居住環境惡劣的基層市民提供可負擔的適切房屋(備註[1])。 

在2018年10月,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J.C.DISI)以「過渡性社會房屋」為主題,在「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計劃之下,舉辦了「十萬分一」的第一季社創研討會,旨在(1)促進不同持分者就「過渡性社會房屋」進行全面的討論;(2)建議一系列著重規劃及建築設計的「過渡性社會房屋」計劃,例如活化閒置建築物,用作租住單位,為基層群體建立一個安全便利及得到支援的環境,協助他們全面融入社區。 

此後,J.C.DISI選取了位於深水埗通州街及欽州街西交界用地、前聖公會赤柱小學及馬灣舊村三個地點進入行動項目階段,並分別與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C-Lab和科進三家專業顧問團隊,為「過渡性社會房屋」提出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就當中的工程技術、交通限制、規劃設計、營運的可持續性等提出解決辦法,並回應來自當地社區的憂慮。雖然這些設計意念未落實,但也為不少非政府組織對當時嶄新的房屋措施有所啓發。 

成果

J.C.DIS和專業顧問團隊在三個行動項目中總結了在規劃、設計和實行的建議及指導原則,作為加速供應「過渡性社會房屋」的參考。當中原則包括:(1)功能實用原則;(2)實際可行原則;(3)美觀設計原則;(4)適切宜居原則;(5)鄰里包容原則;(6)社區共融原則;(7)凝聚努力原則;(8)可持續原則;(9)彈性設計原則;(10)可重置原則。 

在2020年,J.C.DISI公開發表行動項目報告,供社會各界參考。這也引起不少對發展「過渡性社會房屋」感興趣的社會服務機構主動接觸。其中,香港仔坊會(AKA)更以前聖公會赤柱小學選址,申請政府資助以營運過渡性社會房屋。由此可見,此行動項目有助引起社會關注,並促進更多跨界別人士和機構合作推動「過渡性社會房屋」這項當時嶄新的房屋措施。 

以下將詳細介紹選址在前聖公會赤柱小學的行動項目。它有助說明如何將校舍活化再用,透過利用支援設施改造課室為過渡性社會房屋,以及令項目融入鄰近社區的規劃和設計考慮。 

過程

靈感

在2018年宣佈推出的「過渡性社會房屋」是打破傳統公私營房屋二元劃分的創新房屋類型。透過為公屋輪候冊上的申請者提供適合和穩定的居所,舒緩迫切的住屋壓力,亦幫助有需要人士恢復和改善生活。 

面對這項創新的房屋措施,被政府寄予厚望的非政府組織和社會企業,在房屋項目規劃、設計和實行方面無前車可鑒。「如何促進過渡性社會房屋的供應呢?」成爲了相關持份者參與政策的提問。 

本文集中討論的行動項目選址 —— 前聖公會赤柱小學是香港多個閑置校舍之一。由於位置赤柱中心地段,徒步即可到達兩個巴士總站,多個機構曾經嘗試將空置校舍活化作社區用途。然而,多片相鄰斜坡互不統屬的維修責任,選址亦並無車路直接可達,皆嚴重影響了選址的可用性和建築工程的物料運送,增加了非政府組織就短期用途為建築物大舉翻新的難度。儘管如此,校舍仍然有值得改建為「過渡性社會房屋」的潛力,因其校舍機構穩固,只應少量翻新及升級設施工程即可完成改建。 

(圖示:選址在前聖公會赤柱小學的行動項目俯瞰圖。)

構想

「過渡性社會房屋」牽涉社會各界持份者,包括當區現有居民、負責營運的非政府組織,甚至建築商。於是J.C.DISI以參與式社會創新方法,招募跨界別人士參與社創研討會,與共創團隊探索如何在有著不同實體環境及社會環境的選址之上,提供過渡性社會房屋。此外,公開的持份者咨詢也是重要一環。 

項目團隊羅列出不同持份者的關注點:

結構及設計 整體而言,前聖公會赤柱小學的結構狀況、外觀和佈局均屬良好並可作重用,若改動地面低層的佈局以創造展覽、表演和互動空間會對社區將更為有利,但可能會增加管理的營運成本,需要就天台的承載能力和可行性進行詳細分析,以確定其作為居民天台花圈的用途。
住戶組合 參加者到選址的最佳住户組合作出了詳細的討論,許多參加者均認為青年人的適應能力較強,因此更為適合,亦有參加者認為由於附近已有發展完整的公共屋村,因此也適合家庭住戶,大部份參加者均同意交由負責營連的非政府組織來決定合適住户。 
本土經濟 發展出能夠創造收入的營運模式對選址的可行性至關重要。地面的低層空間可作為增值型的公用設施,為過渡性社會房屋的住戶提供當地就業機會,並開放予赤柱社區使同。 
社會及社區影響參加者認為需要注意並消除過渡性社會房屋的負面形象,過渡性社會房屋不僅是一個臨時的居所。公可提供機會讓住戶展現才能,以及發展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此外,過渡性社會房屋亦可為現有社區增值。
交通及生活成本新增的居住人口可能會對來往赤柱的交通系統造成壓力。此外,當地就業機會的創造和赤柱相對較高的生活成本亦應計入考慮。

另外,對非政府組織營運者而言,主要的關注點為圍繞選址斜坡的管理成本和責任。高昂的成本會構成營運挑戰和負擔。 

在咨詢環節中,項目團隊收集公衆意見並總結以下挑戰:建築管理,在狹窄的空間運送組裝合成建築組件、優化可供應的過渡性社會房屋數量、因爲未符標準的緊急車輛通道帶來的限制、增加當地就業、加強社區凝聚,並透過共用空間促進共融。 

實行

受限於校舍空間及地形限制只能供應少量單位,但校舍的操場容許設計團隊使用組裝合成建築組件(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MiC))來增加單位供應,以加强項目規模。 

設計團隊吸收意見,並為前聖公會赤柱小學選址的過渡性社會房屋提出對應方案,設計方案總共能提供47個過渡性社會房屋單位,其中26個是改裝自原有校舍和21個來自操場加建的三層高組裝合成建築結構。 

例舉如下: 

(圖示:整體佈局設計。舊校舍的地下空間以及天台可轉型為舒適宜人的社區共用空間,而新翼則可提供額外的單位數目。)
(圖示:地面公共空間用途:創意培育/共享工作室。地面空間可轉型為年輕住戶的創業培育平台,或供當地社區使用作共享工作室。)
(圖示:地面公共空間用途:市集 / 街坊茶座。地面空間預留位置供街坊社交,並使用由天台農莊直接供應的農產品。)
(圖示:天台都市農莊。根據荷載評估,將天台營造為天台都市農莊,推廣綠色生活和可持續發展企業。)

備註: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房屋局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網頁:https://www.hb.gov.hk/tc/policy/housing/policy/transitional/index.html

參考資料及延伸閲讀:

  1. 理大賽馬會社創「騷‧In‧廬」第一季社創研討會網頁:https://www.polyujcsoinno.hk/zh/innovation-themes/s1/symposium-workshop-tsh
  2. 過渡性社會房屋行動項目報告:https://www.polyu.edu.hk/disi/-/media/department/disi/publication/jcdisi-publication/tsh_report.pdf